[氣溶膠vs飛沫:COVID 19如何傳染]?
今天+180連我都嚇到了
整天都開著新聞台追蹤疫情變化
其中有個新的防疫政策今天阿中部長特別說:
出門一定要戴口罩,甚至盡量『都不脫下口罩』
針對這個部分,我想特別說明一下
上週因為又開始上評論節目談論疫情
(我上節目尤其跟疫情有關的
很怕說錯,因此都會做很多功課,看很多paper)
因此我對阿中部長說的這個政策很認同
可能很多人以為戴口罩、維持社交距離才是重點
但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在『盡可能不脫下口罩』
講這個之前,就一定要提到COVID19的傳染方式
過去我們一直說的「維持社交距離」(尤其在沒戴口罩時)
主要針對的預防是預防『飛沫傳染』
然而,一直以來這個病毒都有許多文獻顯示
他不能排除氣溶膠傳染的風險
氣溶膠傳染的病毒,會有多恐怖呢?
過去某些病毒就是透過氣溶膠傳染的,例如:麻疹
病毒可以附著在極小的空氣微粒中
在空氣裡長時間飄移,除了飄移時間長、距離也遠
多小的空氣微粒呢?
尺寸大約0.1~10um的尺寸
這個單位大家應該不熟悉,但大家可能聽過PM2.5
「PM」其實是個尺寸(PM10也就等於10um)
換言之,這種空氣微粒(就是PM10以下尺寸的分子)
病毒可以攜帶在這種微小粒子上飄散
我看過其中一篇文獻報告上評估
一般的飛沫掉落的距離在1.5~2公尺
因此倘若是飛沫上攜帶病毒
維持好社交距離、勤洗手是相當重要的
因為維持社交距離=避免被飛沫噴濺到
勤洗手=倘若飛沫病毒掉落的桌上、其他物品,
你不慎接觸到,洗手噴酒精可以清除部分
然而PM10左右的氣溶膠顆粒就可怕了
PM5以上的尺寸,建議的安全距離在6公尺
PM5 以下的尺寸,安全距離甚至需達到7~8公尺
6~8公尺是個相當大的距離
你可以想像,倘若氣溶膠攜帶著病毒在空氣中飄浮時
可能覺得當下沒有人,脫下口罩喝個水、吃個飯
就這麼不巧,有個確診個案就在這附近
病毒飄散、附著在氣溶膠中飄散
儘管機率不高,但拖個口罩、喝個水仍有可能有傳染機會!
講這個理論,不是要危言聳聽
而是想談談該如何好好避免
倘若COVID 19是透過兩種途徑共同傳染
(目前仍然認為飛沫是主要傳染途徑;但有氣溶膠傳染的擔憂)
出門開始,就要口罩持續帶著
(脫下口罩、或口罩不密閉,皆可能使氣溶膠感染機會上升)
因此最好最好的方式就是「沒必要不出門」
另外,我也建議
1.噴環境用酒精、次氯酸水;
2.晚上睡覺時可以使用紫外線照射空間
3.外出回來物品放在固定位置
也是可以每天徹底執行的
台灣一夕之間,疫情加劇嚴重
我們現在的關鍵在能不能透過國人自身力量
下降病毒的R0值(病毒基本再生數)
關鍵就在你我如何徹底執行防疫上
每個人都是這場戰役的關鍵!
讓我們一起加油~
#台灣加油 #你我都是關鍵